news
新闻中心

《毛铺和文化录》听孙宝国院士聊聊白酒的前世今生

TIME:2024-09-17 04:20:24 | 来源:JN江南平台app

  我国酿酒的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4000-10000年前)陶器制品中已经有了专门盛酒的容器。而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出来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也出现了与甲骨文、金文中的“酉”(古义为造酒)字形状相同的罐子。

  酿酒历史有证可考,但酒的起源却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流传较广的就有伏羲造酒说、上天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猿猴造酒说、自然发酵说几种。

  1600年前的晋代文人江统在《酒法》中对上述几种说法考证后认为伏羲造酒说可以在《黄帝内经》、《神农百草》古籍找到酒的记载较为可信,而仪狄、杜康均晚于黄帝时代,他们是酿酒高手但并非是酿酒的发明者。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因缺乏证据不以为信。自然发酵说客观上的确道出了粮食果品郁积,久蓄则变味成酒的事实,但缺乏相关佐证难以确认。

  学术界希望能够探究酿酒的真正起源,但爱饮酒的普通中国人却更乐意各执己见,在酒桌上津津乐道各种起源趣事,这种和而不同正是中国酒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人的思维中,与天地“和”才能避免灾难、国泰民安,而“和”的方法就是祭祀。在祭祀中常通过一定的仪式,将规定的酒食敬献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以祈求保佑和赐福。人们认为祭祀之中有酒才能显示出对祭祀的重视。

  不仅仅是祭祀,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无酒不成宴”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客人来了有好酒、朋友相聚要饮酒、写诗作画要饮酒、婚丧嫁娶要饮酒……酒的用途各有不同,而对人、事、物的尊重是相同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酒不仅可以饮用,还可以入药,俗语就有“酒是药引”的说法,医圣孙思邈就曾提倡饮酒“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并提出“酒医同源”的说法。

  毛铺酒跨越2600多公里,融浓、清、酱三香地标原酒,精选苦荞麦、葛根、枸杞子等道地原料,萃取草本精华,便是对“酒医同源”理念的匠心实践。

  我国粮食酒中最早出现的黄酒称为发酵酒,后来出现了蒸馏的技法,并逐步演变成为现在的中国白酒。据考证,白酒最早出现在元朝。

  人们对白酒的需求在不同的时代也有所不同。“百酒百味、千酒千风”,中国白酒发展逐渐呈现百家争鸣之态。近几十年来,中国白酒形成13大香型,每种香型各领。而近年来,在13种香型之中,一种以浓清酱三香融合并含多种草本活性成分的独特荞香型脱颖而出。毛铺酒便是荞香型白酒的开创者,以道地原料及黄金的调配比例,创新白酒内涵,实现“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浆”的独特产品价值。

  中国酒的发展,正应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所说的“白酒源于自然、和而不同。”

  由毛铺酒独家冠名播出的《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本周将继续对话孙宝国院士,探讨中国白酒的历史渊源与如今更为国际化的Chinese Baijiu的演进故事。“为什么说中国白酒对人有益”、“中国酒文化与外国酒文化有什么不同”、“现代化生产的酒会不会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更多大家关注的问题静待2月6日上线的《毛铺和文化录》对话孙宝国下期,孙院士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孙宝国院士是中国著名的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偶然的机会,孙院士涉足了酒的风味研究,进入了白酒领域,如今在酒的风味及酒文化方面深有研究。

  毛铺酒倾力打造的高端访谈节目《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采用高端对线位行业大咖,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他们成功路上的和而不同,用实际行动诠释“和文化”的内涵。

  《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目前已播出十一期,节目之中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抗击疫情的人民英雄张伯礼、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京剧“小冬皇”王珮瑜、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等6位嘉宾把酒论和,讲述他们对“和文化”的理解、解读各自领域的“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