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ijingfang
水井坊

见证梧州绚烂的酒文明

  梧州市博物馆现藏有一件铜鐎壶,1965年出土于梧州市某砖厂的东汉墓,为国家二级文物。该鐎壶为铜制,通高21厘米,口径7厘米,由相互连接的器盖与器身组成,造型美丽。器身口部微侈,束颈,溜肩,鼓腹,圆底,肩腹相接处有一横柄,底下有三安身。器盖及器身口部、肩腹相接处、横柄上镌刻有接连的菱形纹和锯齿纹,除器盖顶部的盖纽残损外,整个鐎壶保存较为完好。

  该器物造型共同,主体为壶的造型,外加柄与三足。而在早年的考古发现中,依据该器物跟商周青铜礼器中常见的盉类似的造型,即有盖、有柄(盉多为圆形鋬)、有足(盉中可见有袋足与安身)、有流(但该件短少流)的青铜容器,而将其命名为盉。跟着该类器物在考古发现中的逐步增多,在其中发现有镌刻铭文的器身上自铭为“鐎”的同类器物。如在1967年山西省太原市东太堡村的一座汉墓中出土的孙氏家鐎壶,其器盖上镌刻有铭文:“缾阴主,鐎第二,容叁,重六斤五两”。在历史文献中,对“鐎”有如下解说:南朝顾野王《玉篇》:“鐎,温器,有柄也”,清代段玉裁引《广韵》、晋吕静《韵集》:“鐎,温器也,三足有柄。无流、无盖、三足、有柄”。由此,结合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可知此类器物为“鐎”。而对该类器物的进一步命名,则可依据详细器身的形状而分为鐎壶与鐎斗。该两者的差异在于——鐎壶器身为壶状,而鐎斗的器身为盆状。

  鐎壶是作为温酒用具而运用的,运用方法有用火加热与用水加热两种。用火加热是指先注酒以鐎壶中,然后手持鐎壶横柄置于火上,手摸壶身以温热而不棘手为宜,酒则温好。用水加热是指,将盛有酒的鐎壶放入现已盛有热水的釜中,相同加热到壶身不棘手为宜。

  汉代,梧州是岭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明、交通中心及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点。一起,汉代的梧州地点的苍梧郡即以出产名酒而名扬天下。对此,历史文献中所见甚多。东汉桓谭在《新论·启寤第七》记载:“玄酒不如苍梧之醇”;东汉刘熙在《释名·卷四·释饮食第十三》记载:“犹酒言宜城醪、苍梧清之属也”。可见,在汉代,酒有清浊之分,而尤以苍梧出产的清酒为有名。三国时期的曹植在《酒赋》有“其味有宜城醪醴,苍梧缥清”之句,要点以宜城浊酒与苍梧清酒入诗。以上可见,苍梧酒之美名,从汉代一向发扬光大。

  唐宋时期,社会安稳、经济繁荣,梧州酿酒业继续发展。元明时期,跟着以酒入药与以药入酒的盛行,在梧州呈现了蛇酒与寄生酒。元代宋伯仁在其《酒小史》中记载有“苍梧寄生酒”;明代张萱在《疑耀》中有“近游宦者宴会,皆嗜苍梧寄生酒”之句。以上可见,梧州出产的以蛇酒与寄生酒为大宗的药酒,在元明时期之盛行。时至今日,梧州出产的享誉岭南的三蛇酒,仍遭到广阔民众喜爱。

  一件东汉菱形锯齿纹铜鐎壶,见证了梧州酒文明从汉代至今两千年的绚烂与传承。